因為一棟老房子漂洋過海,這里蜚聲中外;因為一座舊學堂百年遺夢,這里人才輩出;因為一幢大祠堂穿越古今,這里卓爾不群……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休寧縣黃村,一個有著秀美風光和儒雅氣質的古老村落。
黃村原名黃川,因“居斯者皆姓黃,又其地多池沼,故名”。俯瞰黃村,整個村子分上門、下門兩部分,相距里許,一道矮矮的山坡遮擋了相互的瞭望,但一脈細細的水流將兩村緊密相連,上門朝東南,下門朝西北,兩個村子猶如處在一個大葫蘆的兩端,陰陽相對,溫暖守望,黃村呈現的是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相融的美妙畫面。
蔭馀堂是黃村的一幢古民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這幢四合五開間磚木結構的跑馬樓,占地500平方米,共有16間臥室,以及中堂、儲藏室、天井等,粉墻黛瓦馬頭墻,每一個建筑符號,都表明她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民居建筑。
1997年春,經一項中美文化交流項目,由蔭馀堂拆下的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被裝上40個國際標準貨柜,漂洋過海運至美國,在波士頓地區塞勒姆市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由中美匠師合作,把它修復成20世紀80年代黃氏家族最后居住的面貌。2003年6月21日,蔭馀堂連同擴建后的博物館一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古色古香的蔭馀堂,精致華美的中華文化,帶給世界各國游客美妙的震撼。
蔭馀堂實在是一座“蔭及子孫”的房子,遠嫁美國之后,卻給它的故鄉——黃村帶來了不同凡響的影響,此后,黃村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美國和歐洲的大學生,這些金發碧眼的年輕大學生在黃村,展開“與世界文明對話”主題考察體驗活動,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小小的黃村成為世界交流的大舞臺。
黃村人有足夠的智慧,構建一處世外桃源般的家園;黃村人更有情懷,要營造出出類拔萃的教育樂土。1910年(清宣統二年),黃村中憲第傳人黃厚基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要建一所有別于私塾的新式學堂,為方便黃村的孩子就學,校址就設在上下黃村之間的關帝廟,黃家宗祠每年撥100擔稻米作為學校經費,確保學校正常運轉。其時,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剛剛退出歷史舞臺,黃厚基鐘情教育的眼光讓人嘆服,黃村人開風氣之先的氣魄更讓人折服。黃村小學是徽州教育的一顆明珠,百年前,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親臨黃村小學視察,書贈黃開祥“知君所學隨年進,許我重游到皖南”,為這座百年學堂留下了珍貴墨寶,古樹掩映中的老學堂,朗朗的書聲如破曉春啼,代代相傳的是文化的力量和人心的溫暖。
時至今日,村中古民居鱗次櫛比,粉墻黛瓦的徽州符號讓人心醉。進士第是黃村的靈魂,這座“國!奔壍慕ㄖ劬嵩诖遄又行,依然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高貴氣息。
如何讓古老的黃村在鄉村振興中呈現生機?文化無疑是第一抓手。初夏時節,村子里陡然熱鬧起來,一群人在村莊各處認真勘察、訪問、討論,黃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兩委”請來了縣里的文化專家,請來了有豐富鄉村旅游開發經驗的浙江省龍門景區開發人,再加上村里的鄉賢,組成了黃村鄉村振興文化專班,一伙人鄭重其事,熱情滿懷,干勁十足,“千年古村、百年學堂、進士故里、國際社區”——這是黃村形象定位和特色魅力的研判;文化專班著手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提升文化賦能,為村中樂學廊、敬賢亭、泰隆橋、福祿堂、望龍亭等文化景觀擬寫楹聯,增添村莊詩意;對村中的進士泉、逍遙池、亭廊等景觀進行提升打造,撰寫歷史注解,豐富旅游節點內容。
更讓人振奮的是,黃村已與縣文投公司簽訂了打造研學教育基地的合作協議,依托豐富的村莊文化教育資源稟賦,打造“研學+旅游”的教育拓展新模式。
黃村的文化之光愈加璀璨,黃村的鄉村振興事業必將更加興盛!
(作者:黃永強)
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版權所有: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號 郵編:230021
聯系電話: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