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10月30日電 (記者 張強)“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安徽省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大幕已經拉開,新農村大有可為;寫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這篇大文章,需要人才支撐,新農人大有作為!30日,安徽新農人徐文杰在向記者談及未來時,信心滿滿。
當日,全國第一家省級新農人協會——安徽省新農人協會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旨在將安徽全省服務鄉村振興、返鄉創業的人才匯聚起來,打造一個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新農人交流合作平臺。
1991年,徐文杰出生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湖陽鎮均慶村,父母都是農民。2013年大學畢業后在南京工作,成了一名都市白領,父母都期盼著他在大城市購房娶妻生子扎根。
2016年,長江流域出現洪澇災害,徐文杰回鄉看到父輩們的養殖塘口因為內澇全部淹沒,幾乎絕收。這一場景深深刺痛了徐文杰,讓他萌發了改善農村產業現狀的想法。
2017年,徐文杰決心回鄉創業,主營河蟹養殖和農產品電商,采用“電商企業+科技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企業運營模式,注冊河蟹品牌“一對活寶”,致力于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特色企業。
經過6年的艱苦創業,如今一對活寶當涂螃蟹養殖基地面積近萬畝,年產值破億元,電商年銷售額突破1700萬元,帶動了上千戶養殖戶增產增收。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樅陽縣青園心家庭農場法人余青青,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一名新農人代表。
2012年,余青青從合肥師范學院畢業后,前往廣州從事教育培訓工作,2014年春節回家過年后,發現村子的變化很大,村里修起一座座嶄新的小洋樓、道路四通八達,很多家庭還買了私家車。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里的人氣卻不怎么樣,幾乎都只剩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不少良田也被撂荒!庇嗲嗲嗾f,看到撂荒的土地,她萌發了回鄉種植蔬菜的想法,便和大學畢業的弟弟辭職回家創業。當年就在村里流轉250畝土地,建了150畝蔬菜鋼構大棚,種上了大棚蔬菜。
雖然種菜很辛苦,也走了不少彎路,遇到過大雪、旱澇等災害性天氣,但余青青和家人攜手共渡難關,創業夢想正慢慢變為現實。今年,余青青還引進農產品溯源系統,將蔬菜生產過程及時上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吃上放心蔬菜。
余青青還致力于帶動更多的鄉親富起來,公司和農場每年吸納用工70余戶,其中困難戶23戶,戶均每年增收1萬多元。
余青青說:“未來,我們將學習借鑒先發地區好的經驗做法,繼續擴大蔬菜種植規模,同時充分利用鐵銅江心洲的地理優勢,開發優勢資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帶動家鄉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成為鄉村發展的領頭雁和主心骨。
2014年初,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海波和他的愛人放棄了安徽省會合肥的工作生活,回到家鄉黃山,注冊了“有農”品牌,開展優質糧油規;N植,從門外漢變成了一名新農人。
9年來,徐海波和愛人堅持科技興農、創新發展,從單打獨斗到融合共享,在開展規;N植上,從單一的土地流轉,到開展農民土地股份合作,再到聯合家庭農場成立優質糧油生產聯合體互補發展。在生產組織方式上,推廣“服務主體+村集體+家庭農場”的共贏發展模式。
同時,在農業技術推廣上,以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農事服務中心為支撐,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推廣集成化生態種植新技術。在精耕細作上,通過開發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把智能裝備落地,強化田間管理,制定標準化的生態高效栽培方法,確保優質高產。在產業鏈條上,推廣優質品種,通過種、加、銷產業鏈延伸,樹立品牌,實現農業增效。2023年,稻油、稻麥生產服務面積達8萬畝。
徐海波介紹,下一步,他將繼續實踐探索,在生產合作模式上,發揮村集體的“治理”優勢,發揮有農公司的“管理”能力,發揮小農戶的“監理”作用,小農戶把農田以經營權入股合作方式,與村集體、有農公司共同成立強村公司,開展規;Z食種植,深化利益聯結。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上,積極構建“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融合、多層次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此外,在農業增產增效上,通過“產量種給大戶看,效益算給大戶聽”,爭取實現每畝收入超3000元的目標,讓大戶種田更輕松,效益更有保障。在合作推廣上,計劃成立服務聯盟,通過數字農服平臺,讓產業鏈上各個要素對接更精準、更容易。(完)
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版權所有: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號 郵編:230021
聯系電話: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