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夜露“祁”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10月10日,“金秋夜露起 百年圣茶香”2023祁門安茶夜露節在黃山市祁門縣蘆溪鄉舉行。
露茶是祁門安茶制作的特有工序,通過一代又一代制茶人在幾百年實踐中摸索而出。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時節選擇晴天夜晚,期間傍晚時分將白天經過高火提香的安茶平鋪在曬簟上,攤于院落中,吸收氧氣和甘露,促進安茶后期的轉化。
安茶夜露原因有二:其一,祁門是御醫之鄉,古時村民生病了,需要采集甘露做藥引,夜露按原來古代御醫說法是茶葉吸收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天賜甘露。其二,安茶按照制造工序需要復火、蒸軟等工序,高火之后,通過夜露可以降低茶葉火氣,保持條形,更便于蒸軟包裝。
談及祁門,紅茶名氣更盛,安茶則少有人知;蛟S你并不熟悉安茶,但它頗具傳奇,比祁門紅茶歷史還久,且在兩廣和東南亞一帶盛行,被尊為“圣茶”。
如此,生長于秀美山川的祁門茶葉,經歷過何種沉?又該如何書寫新茶事?
一年茶事好光景,最是祁門“紅”“綠”時。
“紅”與“綠”并不簡單用來概括祁門的茶業品類,而是對此方水土此方人一直在產業“紅”與生態“綠”間尋求共贏,復興祁門茶文化的表達。如果將此過程比作泡茶品茶,或醇香,或回甘,或生津。細細品嘗,祁門茶滋味讓人難以忘懷。
“紅”了產業
圍爐煮茶聞暖香,且喜人間好時節。
當日,游客、茶客和村民們在當地安茶市集的不同攤位間品茗交流,現場茶香四溢、歡笑不斷,品茶、論茶氛圍濃厚。眾多茶企同行間交談的內容也不僅是安茶的制作、營銷技藝,還有因茶不斷致富的幸福體驗。
儺舞故里、安茶之鄉——蘆溪鄉境內山巒起伏綿延,溪河密布,山間小盆地與狹窄的河谷平原相互交織,生態資源豐富,擁有華東最大的“金絲楠木群”。其中,蘆溪村、查灣村和奇口村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安茶是一種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的后期半發酵緊壓茶,分為初制、精制、陳化等部分。此茶創制于明末清初,取自“安五臟六腑”之意。安茶是中國歷史傳統工藝名茶,是省級非遺項目,是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更是蘆溪鄉持續擦亮“鄉村振興的”一張特色名片。
比如,村民嚴君鳳一家三口都營茶。嚴君鳳負責祁蘭香茶產業文旅園(茶旅驛站),丈夫戴海中和兒子戴顯靈則分別經營一枝春茶廠和黃山市祁百香茶業有限公司。
他們一家不僅制得一手好茶,搭建線上商城和線下門店,將產品上線抖音、淘寶等平臺。此外,還致力在蘆溪打造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集合安茶歷史展陳、非遺研學體驗、茶園觀光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茶旅融合新空間”。
2022年,戴顯靈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約1500人次,各類車友、戶外俱樂部20多個,以“農場+基地+農戶”方式帶動200多農戶增收,文旅融合鄉村休閑旅游收益近20萬元,為安茶產業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截至目前,祁門安茶生產企業共有23家,2022年全縣安茶產量達50萬斤,綜合產值達1.5億元。農戶不僅從事安茶的種植、采摘、生產、銷售,還采摘箬葉、編制篾簍……每年增加收入近千萬元。安茶產業已成為蘆溪鄉特色產業、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祁門縣委副書記、縣長江成永在致辭中“解碼”安茶,他說安茶是一支未來股,新時代的安茶發揚光大,再現當年“樓下喝普洱,樓上喝安茶”的盛況,并享譽東南亞。通過所有茶農的努力,安茶供不應求。當前,安茶產業集聚區正在啟動建設,不僅生產安茶,還可收藏安茶,且年代越久的安茶,醇香俞濃、價值越高。
近年來,祁門縣大力發展祁紅、電子、文旅、中(醫)藥康養四大主導產業,扎實推進“三茶”統籌發展,成功舉辦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祁門對話、祁紅采摘節、中國詩茶大會、“開祁門 見黃山”黃山祁門美好生活邀約會等茶事活動,全力以赴把祁門茶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全縣現有茶園19萬畝,擁有各類茶企600余家,茶葉產量7300噸,綜合產值55億元,茶農人均茶葉純收入近7000元,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綠”了生態
安茶,是一口生態香。
祁門位于世界“黃金產茶帶”,森林覆蓋率88.64%,地表水水質100%優良,位居全省首位,連續蟬聯“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榮膺中國紅茶之鄉、中國御醫之鄉、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縣等。絕佳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祁門茶葉形美味佳、鮮香濃醇的優良品質,已成為“有機茶、健康茶”的代名詞。
“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的自然生態造就了祁門茶葉獨特的品質,同時孕育著紅茶、綠茶、安茶。
安茶的特別,可能最直觀的就是小簍箬葉的包裝形式,充滿自然和原生,可愛又實用。在后期的轉化過程中,箬葉香又會與茶香相互交融。
從此之中,也可窺見安茶制作過程中天然取材的綠色環保理念。
祁門安茶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汪升平說,竹簍與粽葉組合包裝,自然、環保、通風,有利于儲存,竹簍與粽葉是祁門安茶最好的“外衣”。
此外,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教授在現場分享中表示,全力支持安茶標準化建設和品牌打造提供全方面的技術和人才支撐,為安茶的綠色發展賦能。
放眼全縣,茶園綠色有機認證正在穩步推進中,目前祁門縣一枝春茶廠已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信緣家庭農場等企業正在申報中。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祁門全域綠色防控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共發放黃色黏蟲板523.62萬張,可覆蓋茶園13.09萬畝,共發放一封信30000份,海報1500余張,全方位、多渠道進行宣傳引導茶園綠色防控。全縣所有行政村也已將茶園綠色防控納入村規民約。此外,召開茶園除草機推廣現場會,通過現場展示和獎補政策宣講,加快茶園除草機械推廣應用。開展茶葉秋季普查,加強常態化巡查制度,避免除草劑等化學農藥進茶園等。
每位實現綠色防控的農戶,都有一張“身份證”——茶園綠色防控卡。茶農憑卡銷售鮮葉,茶企見卡收購鮮葉。
近年來,黃山市聚焦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和新時代中國名茶之都,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不斷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此機遇下,祁門茶葉不斷打好“綠色有機”安全牌,守住了綠色“生命線”。
興了“祁”味
百余年來,祁門的發展史,始終浸潤著茶香。做好茶文章,實則也是復興祁門茶文化,豐富祁門茶滋味。
祁門茶的第一種味道,是曲折綿長的歷史文脈。
與祁門紅茶一樣,安茶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
明末,新安派畫家漸江在其晚年給朋友的一封手札里提到“故鄉松蘿,不貼于脾,至涓滴不敢沾啜,極思六安小簍”,所指就是安茶。
祁紅問世之前,安茶在祁門的產區甚廣,銷售頗盛。祁紅興起后,安茶產區大為縮小,直至1933年祁門全縣共有茶號182家,其中安茶號僅剩47家。后在抗戰期間,因運銷路線受阻,1937年安茶停止生產。
1983年,在香港的中國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寄給安徽省茶葉公司一簍1935年前生產的祁門安茶樣品,同時附言殷切希望能恢復安茶生產。受此鼓舞,祁門縣開始了恢復安茶生產的過程,經過艱辛努力,終于在1992年試制成功,安茶重獲新生。進入新世紀后,安茶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不斷收獲了諸多榮譽。
活動當日,情景劇“傳祁重現 一飲一茶一心安”,通過古今、老少兩代人的對話生動再現祁門安茶的傳承賡續,耐人回味。
有茶之處,便亦有道。祁門茶的第二種味道,是從茶事中生養出的堅韌品格。
無論是祁門紅茶還是安茶,無不需要經過高溫的洗禮,制茶人也無不需要歷經時光的磨礪。祁門人以茶立德、以茶養性,通過制茶、泡茶、品茶,培育了兼容并包的心態、淬煉了謙和內斂的品格。
就這樣,由茶及人,茶文化支撐起祁門人豐沛達觀的精神世界。
茶產業一頭連著茶農,一頭連著消費者,為百姓謀利、為飲者造福。祁門茶的第三種味道,便是潤澤民生的茶葉名片。
做出一批市場認可的好茶,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茶企,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茶、消費茶……茶+健康、茶+社交、茶+文旅等不斷成為祁門茶名片發力的方向。
登黃山天下無山,游祁門幸福開門,品安茶萬事心安。
好茶不怕晚,一道好茶需要給它時間。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祁門茶葉可以走進千家萬戶、飄香世界各地。
(作者:葉智成)
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版權所有: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號 郵編:230021
聯系電話: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