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重點產業壯大、優質企業引育、提質增效、產學研協同創新、園區提升、數字賦能等六項行動;到“十四五”末,全市制造業營業收入和產值比2020年翻一番,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左右;培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4個千億級產業,綠色建筑建材等4個五百億級產業和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及百億級企業……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發《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倍增”行動實施方案》,繪出全市制造業“倍增路線圖”。
主攻制造業
制造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中央及省關于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大力開展“兩化一推”,持續推動制造業擴規升級、提質增效、做大做強,整體實力有了新提升。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5.6%。
然而,同滬蘇浙及合蕪滁等先發地區相比,我市制造業發展相對薄弱,基礎不牢、產業結構不優、工業投入不足、企業質量不高等短板、問題,正制約著全市制造業擴總量、優存量、引增量、提質量。
在實踐碰撞中,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在“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競爭態勢下,要實現追趕跨越,制造業必須打頭陣、挑大梁。
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省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制造業“倍增”行動,并出臺了《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倍增”行動實施方案》。
五年翻一番
我市明確,到“十四五”末,全市制造業營業收入和產值要比2020年翻一番,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左右,建成長三角中心區產業轉移優選地、中原地區新興制造業基地和新能源基地、皖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縣域制造業發展能級全面提升。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積極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綠色食品4個千億級產業,綠色建筑建材、生命健康、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4個五百億級產業和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及百億級企業,制造業規模邁入全省先進行列。
——創新能力取得突破。到“十四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0%左右。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35%以上。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增長10%以上。制造業利潤率提升到6%以上,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六項行動發力
確定總體目標的同時,我市明晰了實現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倍增”的重點任務:實施重點產業壯大、優質企業引育、提質增效、產學研協同創新、園區提升、數字賦能等六項行動。
強化產業“集聚效應”,發揮產業“規模效應”,是實現制造業“倍增”的重中之重。六項行動的第一個,就是重點產業壯大行動,即圍繞我市明確的十大特色產業中的8個制造業產業,強化“龍頭十配套”培育,持續壯大重點產業規模。
其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方面,著力打造風、光、火、熱、儲、氫和生物質能“七位一體”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
新材料產業方面,大力發展煤基、高性能纖維和生物基新材料,硅基、磁性、鋁基新材料,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超1000億元。
綠色食品產業方面,大力發展糧油精深加工、肉禽加工、白酒、綠色有機功能性食品和乳制品,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達1000億元。
生命健康產業方面,大力發展化學制藥、現代中藥、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達到500億元。
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大力發展汽車及零配件、農機裝備、機械電子、新能源汽車,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達500億元。
電子信息及光電顯示產業方面,推動電子元器件、智能終端、光電顯示、電子化工新材料發展,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超200億元。
紡織服裝產業方面,做好服裝家紡、紡織織造、特種紡織等,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達500億元。
綠色建筑建材產業方面,發展新型建筑材料、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水泥制品等,力爭“十四五”末總產值達600億元。
此外,我市還將堅持“培育+引進”,實施優質企業引育行動;堅持“發展十質效”,實施提質增效行動;堅持“科創+產業”,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堅持“平臺十項目”,實施園區提升行動;堅持“數字十制造”,實施數字賦能行動。
【編輯:成展鵬】